五牛财富配资 “工龄奖”是对“劳动价值”的有力重申
据《工人日报》报道,近日,位于台州的浙江聚源电子有限公司发放了“工龄奖”,这一传统延续多年。据了解,早在公司创业初期,聚源电子就已经推出了“工龄奖”制度。无论岗位性质如何,只要员工坚守企业,任职年限越长,奖励金额越高,封顶5000元。该公司PMC(生产物料控制)部员工袁勇表示,“‘工龄奖’不仅仅是一笔奖金,更是一种认可,它让我觉得自己的坚持和付出都得到回报。”对于聚源电子发放“工龄奖”这一做法,老大哥们怎么看?
“工龄奖”是熨帖人心的稳岗留人良方
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李英锋:“工龄奖”制度,看似只是企业的一种福利待遇,实则蕴含着稳岗留人的智慧。在当前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加大、不少企业员工频繁跳槽的背景下,如何让员工愿意长期扎根企业,与企业共同成长,是许多用人单位面临的难题。而“工龄奖”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——用实实在在的福利,让员工的坚守得到回报,让企业的稳定发展获得人才支撑。
现实中,一些企业为了留住员工,滥用竞业限制协议,甚至扣押证件、拖延工资,这些做法不仅侵犯劳动者权益,还容易引发劳资矛盾,最终适得其反。相比之下,“工龄奖”通过奖励的方式温情留人,既尊重了员工的自主选择权,又增强了企业的吸引力。当企业愿意为员工的长期发展投资时,员工也会用忠诚和创造力回馈企业。
“工龄奖”还具有社会示范价值。在部分企业追求短期利益、忽视员工权益的当下,聚源电子的做法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管理经验:企业要真正留住人才,必须靠真心换真心。当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尊重和关怀时,自然会与企业同舟共济。尤其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,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。
“工龄奖”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,但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看得见看不见的隐性“收入”,算算总账,“工龄奖”及配套措施既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,也有利于劳动者的权益实现和职业发展。期待更多企业能够学习借鉴有关“工龄奖”的人力投资理念,用心用情寻找破解“用工难”“留人难”等问题的方案。
“工龄奖”远比口号更有说服力
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吴玲:在大众认知里,民营企业常被贴上 “快节奏、高压力、重效益”的标签,员工与企业间的关系多为短期雇佣契约,尤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,人员流动频繁已成常态。而“工龄奖”的设立,打破了单纯的利益交换模式,以逐年递增的奖金直观证明:企业珍视员工的每一分付出。这种具象化的认可,远比口号更具说服力。
对员工来说,“工龄奖”是“看得见的归属感”。正如企业职工袁勇所言,奖金承载着“被认可”的踏实感。当“干得越久、收获越多”成为可预期的现实,员工跳槽意愿降低,更愿深耕岗位提升技能。在聚源电子等企业,老员工多为技术与管理核心,他们积累的经验和协作默契,正是企业不可复制的竞争力。
对民营企业而言,“工龄奖”堪称“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”。相比高昂的挖人成本,“工龄奖”支出有限,却能有效稳固人才梯队。此外,“重视老员工”的企业形象,还能吸引追求长期发展的人才,形成“留人—育人—吸引人”的良性循环,这对依赖技术积累的制造业企业尤为重要。
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看,民营企业的“工龄奖”是对“劳动价值”的有力重申。在“网红经济”“一夜暴富”等浮躁心态蔓延的当下,它用实实在在的激励告诉人们:坚守岗位、默默耕耘同样值得尊重,长期主义依然有其价值。当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加入这一行列,不仅能缓解“用工荒”与“就业难”的结构性矛盾,更能在全社会涵养“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的职业伦理。
期待更多企业设立“工龄奖”
全国劳模、浙江工匠、宁波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万亚勇: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设立“工龄奖”,这表明职工在企业中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,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。
我认为“工龄奖”在企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首先是稳定了员工队伍,“工龄奖”激励员工长期服务,减少了因短期利益而离职的情况,降低了企业的招聘和培训成本。老员工是企业宝贵的财富,堪称企业的“活字典”,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新员工难以通过手册快速掌握的。
其次是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。它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对自身长期贡献的认可,从而提升了忠诚度和责任感,更容易将个人发展与公司命运紧密相连。
最后,老员工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技能是企业的重要资产。“工龄奖”鼓励他们留任,有助于将宝贵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新人,提升团队整体业务水平。以我们公司为例,我们也设立了“十年贡献奖”,获奖者由企业负责人亲自颁奖,这一仪式不仅让老员工有成就感和荣誉感,更让新员工深受鼓舞,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。
期待有更多企业设立“工龄奖”,通过奖励员工的长期贡献,鼓励人才扎根企业,建设更稳定、更有凝聚力的职工队伍。
途乐证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